德阳:“智能建造”赋能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向新向绿
踏着春天的脚步,各地向新向绿。各项目建设采用“数字大脑”赋能工程效能,在智能建造与低碳发展的双轮驱动下,一幅“含金量”与“含绿量”质效双升的发展图景加速绘就。
在德阳市博物馆建设现场,大型吊车正在高空中对接30米长的钢梁,焊接的火花如金色雨点般洒落。据悉,该项目作为我市重点文化地标工程,已完成总钢结构工程量的40%。
【同期声】德阳市博物馆项目生产分管副经理 凌竞:
已完成A馆、B馆二层4000吨钢结构吊装,目前日均投入150名工人、50套成套设备,力争在四月底完成A、B馆钢构主体的封顶。
该项目创新采用“数字预拼装”技术。通过BIM(建筑信息模型)完成连接节点的虚拟装配,不仅解决了大型钢结构的快速精准安装难题,生产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。
【同期声】德阳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 曾泉铭:
每个构件重20吨左右,安装精度控制在5毫米之内,为此,我们采用了BIM技术,对构件进行精准编号,采用全站仪进行全过程精准测量。
此外,为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,项目部念好“快、准、优”三字诀,通过多作业面协同施工、流水穿插作业等方式,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%以上。
【同期声】德阳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 曾泉铭:
下月将增加200名专业焊工,启用3台新购重型吊车,确保每天安装量突破120吨,为2026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竣工和交付,贡献德阳建工力量。
同样,在凯州新城园区内的燃气发电项目(一期)建设现场,工人们穿行在钢筋桁架间,也在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模拟预演,确保设备安装精度达国际标准。
【同期声】EPC项目部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部副经理 陈锐韬:
现在6千伏配电装置已基本完成,目前正对6千伏配电装置进行单体调试。
项目一期建设共投资35.35亿元,预计9月中旬完成第一台机组的整套启动试运行工作,建成后,年发电量可达35亿千瓦时,能减少标煤消耗约80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。
【同期声】EPC项目部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部副经理 陈锐韬:
作为西南地区首批采用H级燃气轮机的电站,项目应用了全球最先进的联合循环技术,可实现毫秒级负荷响应。
据悉,这座规划装机容量1400兆瓦的现代化燃气电站投产后,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,实现清洁、高效转化,增强四川电网调峰能力。
【同期声】四川能投中江燃气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建设管理主管 邓明志:
项目建成后,将作为成都都市圈重要的调峰机组,满足四川及德阳电网负荷用电需求,尤其是受端电网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,保障受端电网供电可靠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