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初心 强“四力”助发展:绵竹、广汉
眼下,经济作物迎来丰收,粮食作物开启春管,各地田间满是忙碌景象。农户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有序开展春耕生产工作,确保蔬菜、粮食作物双丰收。
在绵竹市裕禾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,600亩钢葱迎来丰收。农户们分工协作,收葱、打捆、装车后,新鲜的钢葱将发往重庆、成都、泸州等地。
【同期声】绵竹裕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兴波:
亩产就是1万斤,一般一亩田收入1万2千元钱,每天基本上长期有五六十个工人给我们负责在田里面务农。
【同期声】村民 宁富艳:
我们夫妻一年在田头扯葱子、使机器,一年挣得到两三万。
该公司由什地镇5位种植大户联合创办,采取“公司+基地”的运营模式,提升了产品竞争力,带动了周边60多户农户务工增收,目前公司种植钢葱已达1300亩。
【同期声】绵竹裕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兴波:
马上准备建一个50亩的大棚育苗基地,可以带动周边种植户,把什地钢葱打造成特色产业。
近年来,什地镇积极推广“粮经复合”种植模式,推进以钢葱为主导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,截至2024年钢葱种植已达6000余亩,亩产值超1.5万元。
在广汉市连山镇的务田家庭农场,农场主正指挥植保无人机按照设定好的航线,开展田间管护。据介绍,植保无人机每分钟可完成近两亩地的植保工作,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。
【同期声】务田家庭农场负责人 林志豪:
好处就是比较快,打得也比较均匀,人工毕竟不像机器那么精确,只要无人机的电池跟得上,基本上半天就能完成(植保工作)。
在三星堆镇的田间地头,飞手操控着无人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,一上午便完成了三百多亩田的植保工作。种粮大户林秋今年共流转土地680亩,她表示,以往人工植保,一人一天仅能完成5亩,工费100元。如今社会化服务介入,一亩地服务费只需12元,且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数百亩的植保工作。
【同期声】种粮大户 林秋:
通过他们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,我们植保的成本降低了,劳动力也减少了,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好事。
目前,广汉有植保无人机130台,从事该工作的新农人100人,无人机植保覆盖率已超过九成。